“棘輪槍是怎樣設計出來的?”“3D打印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?”“長征四號火箭由哪幾個重要部分組成?”……這個學期,唐山市路北區(qū)外國語實驗小學46個教學班2400余名師生分15批次,走進唐山市科技館探索科技的奧秘。
“為了讓實踐目標更加明確、活動更有教育性,我們研制了以‘科學+研學’為主題的項目式學習三階模式。”該校科技輔導員李佳介紹,研學前指導學生查找資料了解研學相關知識,研學中學生們需要合作完成研學任務單,研學結束后各組還要進行項目式學習探究,形成研學報告單、組織召開研學匯報展示。
據(jù)介紹,本學期共有598個小組進行了研學匯報,138個小組進入了復賽,38個小組進入了總決賽。
這是唐山市路北區(qū)外國語實驗小學探索“科學+研學”教學實踐的一個縮影。
學校是培養(yǎng)學生科學理論知識的主要場所,但受制于時間、空間和資源,無法滿足科學教育的全部需求,需要校外教育作為有益補充和重要幫手。
經過實地考察,唐山市路北區(qū)外國語實驗小學精選了唐山科技館、開灤國家礦山公園、唐山皮影樂園等12個公益性科學教育場館,開展館校共建行動。
“我們充分利用校外科普研學場域的教育支撐作用,為廣泛實施科學實踐教育奠定基礎。”該校黨支部書記馬艷春說,通過開展全方位的“科學+社會化大課堂”研學項目式學習,力爭打造科學教育的泛在化學習場域,構建形成全員、全程、全方位的科學教育生態(tài)。
打開校門,推動家校融合育人,科學教育課堂變得多元多彩。該校還鼓勵孩子們建立“家庭實驗室”,在家開展各式各樣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實驗。
“本學期我們共建家庭實驗室200多個,學生開展家庭小實驗共計千余次。”馬艷春說。
去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(lián)合印發(fā)《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》,明確提出整合優(yōu)質社會資源來加強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。
河北省各地各學校主動拓展社會資源,豐富自己的科學教育活動。
唐山市路北區(qū)整合各方資源,營建社會化協(xié)同、跨部門合作、多要素配置的科學教育新生態(tài),科技館、科普大篷車、青少年宮等54個科普場所和綜合實踐基地面向全區(qū)中小學生免費開放。
滄州市教育局出臺《關于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“十個一”行動計劃》,積極推動科技館、博物館、研學基地、高科技企業(yè)、高校實驗室等專業(yè)資源服務中小學校,每所中小學原則上至少結對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基地。
今年,省教育廳、省科學技術協(xié)會、出版?zhèn)髅郊瘓F聯(lián)合推出知了科普地圖,致力于通過數(shù)字化手段,創(chuàng)新場館、平臺和資源共建共享方式,提高河北省科學教育資源整合能力,提升社會科學教育與科普服務水平。
“目前,知了科普地圖覆蓋全省各地的科學教育場館近300個。”省教育廳校外培訓監(jiān)管處劉殿波介紹。